这几天,原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孟晓苏的一番言论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他说取消公摊面积这种做法,就像是卖榴莲的时候,告诉你只卖果肉,但实际上你还是要为那个“壳”掏腰包。
公摊面积是什么?
说到公摊面积,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概念。你去买房,签合同的时候,销售人员会告诉你一套房子的总面积,这里面除了你实际能使用的房间、客厅、厨房和卫生间的面积外,还包括了一部分你“看不见”的面积,这就是所谓的公摊面积。这些“看不见”的面积包含了楼道、电梯井、楼梯间、设备间、外墙的一部分厚度,甚至有时候还包括地下室或者小区内的公共设施。换句话说,只要你住在一栋楼里,这些公共区域你也有一份“产权”,因此你要为它们“买单”。
比如你买了一套号称100平方米的房子,但实际上你能够自由使用的面积可能只有70平方米左右,剩下的30平方米就是这些公摊部分。虽然你平时可能很少会用到这些地方,但它们确确实实地影响到了你的购房成本。因此,很多人对公摊面积颇有微词,觉得这是在无形中增加了购房负担。
取消公摊,真的省钱了吗?
很多人一听“取消公摊面积”,心里乐开了花,觉得这样就可以省下一大笔钱。但实际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孟晓苏指出,取消公摊面积表面上看似减少了购房者的负担,但实际上,开发商并不会因此减少收益。相反,他们会通过提高每平方米的价格来弥补失去的公摊部分的收入。
举个例子,假设原来你买100平方米的房子,其中30平方米是公摊面积,实际使用的面积是70平方米。如果取消了公摊面积,房产证上只写70平方米,但为了保证开发商的利益,每平方米的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这样一来,你最终支付的总金额可能和原来差不多,甚至更高。因此,取消公摊面积并不意味着你真的省钱了,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让你继续为那些“看不见”的面积买单。
来个比喻
孟晓苏用了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买榴莲。以前,你去买榴莲的时候,卖家是连皮带肉一起称重的。榴莲壳虽然不能吃,但它的重量也被算进了总价里。现在,假设有人告诉你,他们只卖榴莲肉,不卖壳。听起来似乎很划算,因为你不用为不能吃的壳付钱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当你只买榴莲肉的时候,你会发现价格突然高了很多。为什么呢?因为卖家仍然需要通过提高果肉的价格来弥补没有卖壳的损失。结果,你虽然拿到的是纯果肉,但实际上支付的总金额并没有减少,甚至可能更多。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取消公摊面积的情况——虽然看起来面积变小了,但单价提高了,最终你还是得为那些“看不见”的面积埋单。
房产证上的数字游戏
孟晓苏提到,取消公摊面积之后,房产证上的面积会发生变化。比如,原本你买的房子是100平方米,其中包括30平方米的公摊面积,那么实际你能使用的面积只有70平方米。如果取消了公摊面积,房产证上只会显示70平方米。乍一看,这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关键在于房价的变化。
为了保证开发商的利益,每平方米的价格会相应上调。这样一来,虽然房产证上的面积减少了,但总的购房成本并没有降低,甚至有可能更高。孟晓苏说,很多人习惯于看到房产证上的面积越大越好,毕竟这是我们从福利分房时代延续下来的想法。那时,房子是按照建筑面积计算的,如果改成使用面积,就需要调整整个住房标准。
因此,房产证上的面积变化其实是一种数字游戏,它并没有真正减轻购房者的负担,反而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不满。购房者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觉得更加吃亏。
物业费和保障房
很多人认为,取消公摊面积之后,物业费也会随之下降,因为物业费通常是根据房屋的建筑面积来计算的。然而,孟晓苏指出,这是一个误解。即便取消了公摊面积,物业费的计算方式通常不会改变,依然会参考原来的建筑面积。因此,取消公摊并不会直接导致物业费的减少。
孟晓苏进一步强调,真正解决住房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他认为,政府应该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实惠的住房选择。这不仅有助于缓解住房压力,还能从根本上改善许多人的居住条件。保障性住房不仅价格更为合理,还能确保基本的生活质量,这才是解决住房难题的有效途径。
换句话说,与其在取消公摊面积上做文章,不如实实在在地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数量,让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受益。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住房问题,而不是仅仅在数字上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