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阵容强大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五个重要部门的“一把手”齐聚,透露出今年中国经济的施政方向。
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会上,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央行行长潘功胜和证监会主席吴清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发改委主任郑栅洁
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与经济增长潜力基本匹配
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今年将5%左右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提出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这一目标符合“十四五”规划的年度要求,与经济增长的潜力基本匹配,是一个积极向上、奋力一跳能够实现的目标。
郑栅洁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不论是从经济发展的短周期还是长周期看,都有强有力的支撑。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第一,发展基础更为坚实;第二,宏观政策继续加力;第三,各地发展更加积极有为;第四,向好因素不断累积。
郑栅洁指出,在实现预期目标过程中,还将会面临不少困难挑战,比如外部环境可能更趋复杂严峻、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部分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一些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部分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这些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都可以在发展中解决。对此,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有底气推动经济持续回升、长期向好,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超长期特别国债怎么用?
对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也成为社会关心的话题。对此,郑栅洁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是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既利当前、又惠长远。既可以拉动当前的投资和消费,又能打下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第一,从出台背景看,这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从主要投向看,按照问题导向、精准突破、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原则,聚焦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大事难事。初步考虑,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设。
第三,从工作安排看,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制定形成具体行动方案,按程序报批后启动实施。将运用改革办法和市场化举措,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制度建设,一手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和资金监管,一手推动配套政策出台实施,强化政策的跟踪落实,高质量推动这项重大举措落地见效。
今年将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
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郑栅洁透露,今年将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四方面重点工作。
第一,突出以人为本,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重点要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推动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突出两化共进,协同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将聚焦城镇化率低且农村人口规模大的地区,依托各地产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同质低效产业园区整合升级,集中资源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业园区;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有效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第三,突出协调发展,培育打造现代化都市圈。将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为方向,加快培育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稳步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畅通未贯通公路和瓶颈路段;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推动超大特大城市部分产业向周边转移;推动都市圈内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第四,突出补齐短板,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将聚焦人口规模密度大的中心城区和影响面广的关键领域,抓好城市“里子”工程等建设,重点是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城市洪涝治理,加快地下管网等工程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
今年财政政策基调和特点是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党中央决定,2024年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时度势、综合考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在蓝佛安看来,这样安排,既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又充分考虑了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既保持了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又适当加强了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十分正确、非常必要。在此基础上,政府工作报告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作出全面安排和部署,财政部门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蓝佛安强调,适度加力主要是统筹运用各类财政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促进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其一,财政支出强度总体扩大。今年的赤字率按3%安排,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赤字规模达到4.06万亿元。同时,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加大支出强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超过1万亿元,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其二,政府债券规模明显增加。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新增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这两项加起来达到4.9万亿元。此外,2023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大部分都在今年使用。这些能够带动和扩大社会有效投资,更好支持重点领域锻长板、补短板,激活经济发展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其三,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在落实好去年延续和优化的税费优惠政策基础上,今年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更好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提质增效主要是优化财政管理,加强政策协同,提升财政政策质效。”蓝佛安认为,从财政管理来讲,就是要坚持内部挖潜,向管理要效能。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防止财政资金“跑冒滴漏”。从政策协同来看,就是要加强统筹协调,放大组合效应。统筹运用税费、专项资金、政府债券等政策工具,加强与货币、就业、产业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打好“组合拳”,避免“单打一”,推动政策同频共振。
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对于今年将如何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蓝佛安称,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事关发展与安全、事关民生福祉、事关财政可持续运行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2023年,财政部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空间内安排一定规模的再融资政府债券,支持地方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隐性债务和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缓释到期债务集中偿还压力,降低利息支出负担。按照“省负总责,市县尽全力化债”的原则,各地立足自身努力,统筹各类资源,制定化债方案,逐项明确具体措施。经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地方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地方政府法定债务本息兑付有效保障,隐性债务规模逐步下降;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清偿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地方融资平台数量有所减少。总的看,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方面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是,加强地方政府法定债务管理,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科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统筹安排公益性项目债券,完善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进一步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巩固前期化债工作成果,指导督促地方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安排财政资金、压减支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等方式逐步化解风险,在债务化解过程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三是,严格违规违法举债问题监督问责。健全跨部门联合惩戒,严格落实地方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对新增隐性债务和不实化债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加大问责结果公开力度,发挥典型案例警示作用。四是,着力构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分类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持续压减融资平台数量。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
有信心、有底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针对今年我国外贸形势,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虽然今年外贸形势十分严峻,但总体来看,我国外贸发展依托的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出口商品正在向价值链上游攀升,而且我国积极主动开放,进口市场机遇也在扩大,进出口都有很大潜力,外贸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对于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有信心、有底气。
对外贸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性,王文涛称,将在政策上靠前发力,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在金融服务方面,将进一步加强对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保障,打出提前量;二是,在贸易促进方面,将继续办好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数贸会等,发布贸易促进信息和国别贸易指南,同时鼓励企业多参加境内外的各类展会;三是,在人员往来方面,近期中外航班往来在进一步恢复,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推进,推动便利商务人员签证申领,支持企业开展贸易促进和供采对接。
从中长期来看,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关键是要培育外贸新动能,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将重点从“拓展中间品贸易、促进跨境电商出口、提高贸易数字化水平和推进贸易绿色发展”四个方面发力。
积极推动以旧换新,着力扩大服务消费
今年促消费,商务部将推动以旧换新和扩大服务消费两方面重点工作。
据王文涛介绍,我国的汽车、家电、家装市场综合体量大,相当一部分产品使用年限较长,能耗排放较高,有的因为长期使用,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潜在更新需求进入了集中释放期。
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既是增强当前经济增长动力、巩固回升向好势头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对此,王文涛强调,以旧换新要建立在消费者自愿的基础上。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主,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的有效机制。
对于服务消费方面,未来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巨大。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工作。一是,加强统筹,构建“1+N”工作体系。所谓“1”就是要统筹制定综合性文件,明确未来一段时期扩大服务消费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所谓“N”就是围绕若干不同领域,从行业促进、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环境优化等方面出台“N”个政策文件和具体举措。二是,扩大服务领域开放,丰富服务消费供给。三是搭建平台载体,创新服务消费场景。
央行行长潘功胜
后续仍有降准空间,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
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将更加注重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稳定物价,为经济运行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对于下阶段货币政策将如何支持经济回升向好,潘功胜称,一是,在总量上保持合理增长。目前,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是7%,后续仍然有降准空间。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均衡投放,实现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二是,在价格上将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将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统筹兼顾业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三是,在结构上要更加注重提升效能。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将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再贷款,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带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盘活存量金融资源,着力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是,在汇率上将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我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回升向好,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更趋成熟,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使用汇率避险工具、使用人民币来进行跨境结算。到2月份,中国所有的货物贸易跨境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占比近30%。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客观上有助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有利于跨境资本流动平衡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
潘功胜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将加强与科技、环保等行业管理部门的协同合作,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主要有这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在宏观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科技金融方面,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风险评估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下一步需要着力补齐短板,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绿色金融方面,要持续完善绿色和转型金融的标准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市场约束机制。普惠金融方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健全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
第二,在政策层面,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激励。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的再贷款,进一步扩大支持领域,并增加规模。
第三,在落实推进层面,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深入开展科技、绿色、中小微企业等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适配性和普惠性。增强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丰富适应高新技术领域特点的金融产品。推动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持续增长,不断加大对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技术能力。
统筹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安全
潘功胜表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民银行将增强金融领域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持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重点:
第一:扩大金融领域的制度型开放。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下一步将会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积极改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并支持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
第二:统筹推进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步伐加快,经济主体对人民币使用的内生需求增加。下一步将坚持以市场驱动和自主选择为基础,持续完善跨境人民币政策,健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全球布局,加强与境外货币当局的货币合作,稳步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
第三:打造更加友好、包容的营商环境。将落实好国办近期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会同相关政府部门、商业银行、支付机构、银行卡组织等共同努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优化现金支付服务,通过扩大“外卡内绑、外包内用”等方式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聚焦重点地区、场所和商户,推动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
第四:统筹好金融开放和安全。将继续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沟通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和政策协调,夯实全球和区域金融安全网,为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搭建“金融之桥”。
证监会主席吴清
监管突出强与严
对于如何做好资本市场监管工作,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从监管方面来说,下一步工作重点突出两个字,一个是强,一个是严。
吴清指出,强,就是要强本强基。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都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源头活水。必须真诚善待投资者,更好服务投资者,从法律上、制度上、监管执法和司法上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增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和信任,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特别是中长期资金参与市场。同时,证监会也必须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让企业更好发挥主体作用,提升投资价值。
关于严,就是严监严管,依法从严监管市场,依纪从严管理队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现监管全覆盖,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证监会要认真对标对表,针对股票、债券、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等各领域、各主体、各环节,全面检视并加快补齐监管存在的短板弱项。证监会也将对问题机构、问题企业强化早期纠正,对各类风险及早处置,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露头就打,对重点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要重点严打,特别是一些触碰底线的,比如造假欺诈、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都要严厉打击。
此外,在队伍管理上,吴清称证监会将刀刃向内,严抓严管,真正在政治上、专业上、作风上、廉洁上过得硬,打造一支监管铁军。
严把IPO入口关
根据吴清透露,目前证监会对在审企业进行现场检查,交易所也进行现场督导,但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的覆盖面还非常有限,下一步要成倍地大幅地提高覆盖面,对发现的违法违规线索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坚持申报就要担责,以此倒逼发行人进一步提高申报质量,也倒逼中介机构提高执业和服务水平,做到勤勉尽责。
对于加强上市后监管,吴清则提到突出抓三件事:一是,防假打假。证监会目前正在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构建综合惩防体系,强化穿透式监管,严肃整治、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和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规范减持,对一些通过“技术性”离婚、融券卖出、转融通等绕道违规减持的,要进一步堵塞制度漏洞。对于大股东、实控人等违规减持的,要依法严厉打击。三是,推动分红。对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还将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硬措施,包括限制控股股东减持、实施ST风险警示等。此外,还将推动有条件的公司一年多次分红,特别是鼓励春节前分红。
严把IPO入口关的同时,市场近期多方面也呼吁要加大退市力度。对此,吴清表示,证监会将付诸行动。一方面,设置更加严格的强制退市标准,做到应退尽退。另一方面,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进一步拓宽多元退出渠道,也鼓励推动一些公司主动退市。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对于如何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问题,在吴清看来,从监管者的角度,重视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建设,提升市场韧性,是需要深入研究和努力做好的一项工作,同时这是一项体系性的工作,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综合施策,至少包括“一个基石”和“五个支柱”。
“一个基石”,就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首先要有良好的治理,有稳定的回报或者可以期待的成长性。“五个支柱”,第一个是更合理的资金结构。这个市场上长钱短钱都是需要的,但是更缺的是长钱,同样缺的是长期主义,也需要坚持价值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这是努力推进的一件事情。第二个是更完善的基础制度。资本市场规范性要求极高,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把各项基础制度搞扎实,增强制度的适应性、稳定性、可预期性。第三个是更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都是市场自发调节、自我平衡的决定性因素,比如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如何有效衔接,有序循环,实现协调发展,这个机制需要进一步搞顺。第四个是更优质的专业服务。把功能性放在首位,不断提高专业服务水准,为市场把好关,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第五个是更严格的监管执法。要维护好市场“三公”秩序,更有力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让这个市场更加风清气正,营造优良的市场生态环境,让市场各参与方崇法守信、归位尽责。这对于稳定市场运行至关重要。
当然,要看到市场运行有其自身规律,正常情况下不应干预。但是,一旦市场严重脱离基本面,出现非理性剧烈震荡、流动性枯竭、市场恐慌、信心严重缺失等极端情形,该出手就果断出手,纠正市场失灵。这方面,已经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还将健全完善相关机制,坚决防范发生系统性风险。